古人取名有多讲究?解析《周礼》中的命名规则(2)
(三)宋代的极端化发展
宋代避讳达到顶峰,如宋高宗名构,“够”“媾” 等字均需避讳;宋孝宗名昚,“慎”“肾” 等字禁用。科举考试中,考生试卷若犯讳,直接黜落。如诗人李贺因父名晋肃,“晋” 与 “进” 同音,被剥夺科举资格(《新唐书・李贺传》)。
四、命名规则的文化内涵与现代启示
(一)伦理观念的载体
周代命名规则蕴含 “尊尊亲亲” 的儒家伦理。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丘” 象征其出生地尼山,“仲” 表排行第二,体现对父母的尊重与家族秩序的维护。这种伦理在《颜氏家训・风操》中得到延续:“夫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二)社会治理的工具
命名规则服务于周代 “礼乐治国” 理念。如《周礼・天官冢宰》规定:“以八则治都鄙…… 三曰废置以驭其吏。” 通过命名规范社会等级,强化中央集权。这种传统在明清时期的 “字辈谱” 中仍有体现,如孔氏家族的 “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
(三)现代姓名文化的传承
尽管现代命名已简化,但《周礼》规则仍有深刻影响。如 “五则” 中的 “义”“象” 仍被广泛采用,“建国”“建军” 等名字体现时代精神;“六避” 中的避秽、避俗观念,仍影响着现代人的取名选择。此外,族谱文化中的字辈排行,如江西刘氏的 “祖德承先泽,宗功启后光”,仍是家族认同的重要标志。
从《周礼》的 “五则六避” 到现代姓名文化,中国古人的命名智慧展现了对自然、社会与伦理的深刻理解。这些规则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姓名的认知与选择。正如《周易・系辞》所言:“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命名,这一古老的文化实践,仍在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着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与文化记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