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起名首页 > 起名资讯 > 姓名与社会的关系(2)

姓名与社会的关系(2)

    避讳始自秦代,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避讳内容,同一朝代的皇帝也有不同的避讳文字。西汉初讳“邦”、“雉”,东汉则避“秀”,”庄”等。从另一方面讲,王侯将相的姓氏避讳为后人的考证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避讳是姓名影响社会的一个特殊点。

    另一个特殊点则是赐姓和国姓的显贵。汉以刘为国姓,唐以李为国姓,当然各代赐姓的文化内涵是一致的,但所赐的国姓无不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封建社会中,几乎每朝每代都有群体性姓名打上时代烙印的典型。

    魏晋六朝,五斗米道兴起并逐渐得到普及,“之”字作为五斗米道的标帜,记载了当时该道鼎盛时期的状况。当时的显阀与士族,无不采用之字为名,甚至父子兄弟数代相袭,不避名讳,如祖冲之上有朔之,下有恒之;顾恺之上有悦之,下有宪之等。今天的人看“之”名横行的历史,一般都能猜到是魏晋六朝史,这真是以姓名标帜社会的一个典型例证了。

    南北朝时期,宗教兴起至于泛滥,亦可以从人名中窥见一斑,翻阅《南北史表》,什么僧绰、僧珍、僧果、金刚、力士、摩诃,梵童、法僧之类的名字随处可见,释道宗教在当时社会的地位,聪明人肯定会一目了然。

    唐乃盛世,歌舞升平,国富民强,无论大臣还是草民之间的关系都很融洽,这在当时的名字系统中也有反映。唐代人名的最大特点一是名、字相同,一是喜欢标榜排行。名是用来自称的,字是让朋友呼唤以示尊重的,名字相同,则自己与别人在称呼上就不分你我了,这种自谦且谦人的形式在较为开放的唐代出现是正常的,象郭子仪字子仪、李鼎字鼎、司马之礼字之礼、孟浩然字浩然等,把对方客气和尊重的路堵死了,不由你不随和了。

    唐人的行第称呼流行是社会生活打在人名上的第二个烙印。打开杜甫的《草堂诗笺》,诗题上的称呼,满眼行第字,如韦十六评事、樊三十三侍御、高三十五书记适、李十五丈等。唐人诗文集中,这种行第称呼是第一特征。见此特征,断为唐诗,八九不离十。这种习惯不仅畅行于诗中,而且朝野上下,闺阁内外都很流行,如唐高祖呼裴寂为裴二,明皇呼宋济为宋五,德宗呼陆贽为陆九,是为朝中君臣间的亲呢;徐十一娘,占三娘,朱十二娘,陈卅一娘等,洋洋大观,是为闺阁间的和睦。今人读唐史,单从姓名中即可了望唐时的和顺氛围,又可在查阅姓名中,一眼找出唐时诸公的大名,姓名于社会生活的镜像又见一斑。

  今天和大家来聊聊姓名社会学。

  孔子云:名正而言顺。意思是只有获得了相应地名号,发号司令的人说话才有足够的说服力,这个世界上也因此多了很多沽名钓誉之徒,但同时人们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顾虑。春秋时期,诸子百家有大量关于名和实的辩论,最有名的当属名家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论断,这厮用现代人的标准来看就是活脱脱一杠精,其诡辩论特别不好解释,简洁点用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理论来表达就是白马和马两个词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相信解释完后仍不妨碍各位继续一头雾水,杠精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就是这个世界上名不副实的事那是多了去了,凡事不必太过当真。

  亿聪起名策划认为,作为迷信的广东群众之一,我一直坚信“不怕生坏命,只怕改坏名”的道理,我的名字叫梓聪是我妈改的,尤其以聪字,寄托了智略超群的祝愿,倒是人如其名。但我一直觉得我的名字的表达太过简单粗暴,很是明买明卖,我曾一度想跑到民政厅偷偷把名字给改了,但一想到我妈磨刀霍霍的场景我又打消了这个念头,看来追求难得糊涂的心愿也是困难重重。

  姓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独特产物,自伏羲起开始“正姓氏,别婚姻”。而姓和名也需要分开来分析。姓的部分分为姓和氏,名的部分分为名和字。
 

客服中心